中国文人的千古知音
无锡外国语学校 盛夕武

    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位学者型的散文大家,他有意识地运用思想笔触去探寻历史的脉络,发掘历史埋藏的文化遗产,剖析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灵魂轨迹。他的散文往往在理性的批判中浸透着悲凉的色彩和深沉的呼唤。
    秉承着故乡余姚深厚的文化传统,饱蘸着同乡先哲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的砚墨,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的社会良知、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改变了散文写作的惯常姿态,他的散文不再是儿女情长、俚语小趣、无病呻吟、婉约凄清,而往往是从眼前所见所闻写起,然后由眼前景物自然联想历史,透视古人,审视人生,让自然景物与历史事件叠合,社会风物与个人情思交织,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充盈着丰厚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思想意蕴。
    一眼山泉,一块瓷片,一尊石碑,一间古屋,一堵城墙,一座庙宇,在余秋雨笔下都会幻化成一幕幕历史画卷,一桩桩感人故事,一个个饱经沧桑的文化古贤。从《老屋窗口》,我们看到了一位试图与传统抗争的女孩的悲剧,听到了余秋雨对现代文明与传统习惯碰撞失败后又复归传统的沉重叹息。从《莫高窟》再爬上《道士塔》,余秋雨带我们一起触摸了民族流血的伤口,捡拾起被愚昧和野蛮践踏了的文明碎片。从《流放者的土地》到《苏东坡突围》,从《青云谱随想》到《天涯故事》,余秋雨以一个备受摧残的古贤圣哲的冤魂控诉愚昧横行天道不公,以一个后生学子的身份在为古贤圣哲喊冤叫屈抚慰疗伤,以一个现代文化人的良知总结教训捍卫文明。可以说,走过《文化苦旅》,写下《山居笔记》,余秋雨给我们留下的是痛苦而智慧的思考:中国文人因富有才智,反而成了朝廷棋盘上的一个个棋子,被权贵佞臣四处差遣;也因才智而饱尝穷苦,备受冷落,甚至被诬陷,被判罪,被贬谪,被流放;更因才智而清醒苦痛,更能体味到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但是,只要他们一息尚存,万般劫难反而会激发出他们更大的才智,撞击出诸如《赤壁赋》灿烂夺目的文明火花,光耀千古,永垂青史。余秋雨散文在近乎残酷的辩证法里写出悲凉,显示文人惊天地、泣鬼神的万丈豪情与千古悲壮。从而使我们明白:中国的一部文明史,是文明在专制的夹缝中挣扎的生存史,也是中国历代文人与愚昧和野蛮抗争的搏斗史。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感叹:在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的余秋雨却能穿越时空,与古贤相聚,与圣哲对话,思想着他们的思想,感受着他们的感受,苦痛着他们的苦痛。余秋雨真不愧为中国文人的千古知音。
    我们期待着这种相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道出的警示与呼唤,能为今天和明天的历史留下不再泣血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