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需要宁静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在当代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这句话犹如远古的钟声,让我们似乎一下子从名目繁多的理论学习、五花八门的科研成果中清醒、解脱出来。
    任何深入的研究工作都需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教育科研也不例外。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一生撰写了41篇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而他的工作环境始终是一所物质条件一般的普通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正是怀着朴素的情感投身教育科研,才使这位实践者成为“教育思想的泰斗”。面对先贤,作为现代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者,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
    教育科研实践者需要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而今的校园,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教师职业的绵薄收入,两相对比,许多教师坐不住,亦或人在曹营心在汉,为了追求更优越的经济待遇而躁动,难以静下心来走进教育的深处。学校考试、考核的种种压力更是让教师喘不过气来,在物质利益和各类考试、考核分数唯上的教育价值观下,教师就像风箱里的老鼠,闻风而动,东奔西走,有时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在这样的喧哗和热闹里,我们不由地产生一种渴望:停下来,安静地做教师,自然地呼吸教育新鲜空气,做一个真正的教育科研者。在漫长而简朴的教育科研实践的过程里,我们始终需要一种理想和信念,为我们抵御外界的干扰,撑起一片思想的空间。
    教育科研实践者需要有求真的勇气。曾几何时,本该宁静的教育科研也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一些报刊杂志为学校、教师开绿灯,提供明码标价的有尝刊登服务,各种以利益为先的教科论文评比、优质课评比铺天盖地。一时间,教育科研像被大风吹到空中的塑料袋,漫天飞舞,虽喧闹却掩不住凄清惨淡、流离失所的本质。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坚持为教育说真话、做真事的,但是总让人有一种身在迷雾,辨不清真伪的迷茫,伪教育科研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这就需要我们有求真的勇气,不把教育科研当成增添荣誉、应对检查和个人晋职的筹码,而是把她作为一种潜心于教育研究的过程来体验。
    教育科研实践者需要长期坚持,不随波逐流。时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各种引导实践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倡的“做中学”,与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新观念有不谋而合之处,例如: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等。可见,教育科研没有过时与新潮之分,如果教育科研者盲目地跟着“流行”走,必然会陷于忙着变化、疲于应付,不能深入扎实研究的窘境。因此,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才能真正有所得,独具特色与价值。


                                            (中国教师报作者  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