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教你,我的学生

                                  作者:周华

    1996年,我高中毕业跨入了师范的大门。在我看来,那不过是我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选择。出来嘛就业前景还不错,反正国家还包分配,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一趟末班车。再说了女孩子做教师还算体面,再不济,今后子女上课总还有优惠。于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迈进了大学的门。
    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我们学文科的,稍稍认真一点,还能拿一点奖学金。日子就在泡泡图书馆,打打牌,跳跳舞当中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句话,终于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从此我知道了我现在在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在我毕业求职的封面上,我郑重地打上了这句话。
    如今我踏上三尺讲台已经有九年了。九年,很漫长,足够我由稚嫩变得成熟;九年,又短暂,我还来不及思考究竟该怎样当教师,当怎样的教师。做老师的常说,现在的学生跟以前不能比了。的确,来看看,这是安徽省铜陵市长江路小学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的评课记录。“老师不应该用手指指着学生让他发言”、“老师的表情不丰富”、“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太平淡,互动性不够”••••••这些话可谓是真知灼见,句句在行。可这些话并不是专家说的,也不是老师说的,而是来自于一些学生评委的笔下。看到学生们这样的“高见”不禁令人感叹。是啊,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我们到底该拿什么来教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交流。
    语文老师都听过曾子给儿子杀彘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了身教重于言教。有的老师天天教育学生要保持清洁卫生,可他自己却总是随地乱丢。学校明明标示 “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可有的教师和任课老师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差生极尽嘲讽之能事。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这种人前背后、言行不一的教育,怎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带上面具说教,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学生带着面具接受耳提面命的教育,表面上唯唯诺诺,转过身去,依然故我。所以首先让我们自己做一个真人,用我们的真实、真诚去影响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说到写真文,语文教师都深有感触。一次作文可以出现好多个单亲家庭甚至是父母双亡的情况。南菁高级中学的陈老师就讲了这么一件事。一次作文讲评课上,当他讲到“我”给一个小男孩5毛钱,小男孩拉着“我”的手就往门外跑,此时陈老师故意停下来问同学:“他们会到哪里去?”结果好多同学都说到墓地。如果让学生接受虚假的感情,表达虚假的情意,那么他们还会珍惜真实的感情吗?年轻人需要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诚实、尊重事实、直面现实。所以做真人、写真文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小片段训练中,课间10分钟;用餐期间;同班同学,任课老师;守在校门外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前来为孩子送忘带的本子的爷爷奶奶等,都被我当作了素材,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是“真”的。唯有此,才能摆脱那种“不当真”的创作,观察社会,联系自身,写真事,抒真情,写真文。
    “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材。我说别那么高调了,少出坏人,不出坏人,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就是成功的教育了。育人,就是育好人,把可能成为坏人的人,变成好人。”这段话是北京四中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李家声所说。在眼下许多老师被学生直呼其名或干脆冠以外号之时,李家声的学生们,却口口声声尊称其为“李先生”。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语文课堂笔记,作为高中生活的珍藏。一位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何以赢得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和爱戴?
    2001年,李家声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当评委,其时,正赶上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涉及到这个话题。令李家声惊讶的是,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
    “恐怖分子是重创了美国,打击了霸权主义了吗?”他大声地质问学生,“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生命呵!这是反人类罪。”
    有一回,他带着四中高一人文实验班去杭州,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像,有的学生跑上前,依照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秦桧。晚上回到驻地,开会时,李家声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善,就是爱并促进生命,爱的情感是建设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恶,就是践踏和漠视生命,恨是不良的情感,极具破坏力。善良收获善良,仇恨只能换来仇恨。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其独有的社会性,或者叫人性。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教会孩子们好与坏、善与恶。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教授关爱一切生命,甚至能听到古藤的哭泣;李家声老师见校园里一株楸树花开正浓,惊其美,到了教室,不禁口占一绝:“一树花繁映眼前,惊艳之余赏暄妍,如此美景天赋予,诸君何不下楼看!”
    那些当年赏了花的学生,心中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现在,上班开车途中,路边也有很多花,也会看上一眼,觉得漂亮,但不会是以前那样地看了。静下心,停下来,安安静静地欣赏,感受花朵的璀璨,感受阳光的温暖。现在的匆忙一瞥,不会有那种感触。”
    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
    22岁的李赛,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现在在美国新泽西上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两大箱连夜筹得的物资,自费从新泽西飞到灾区,加入到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与同伴先后救出7位幸存者。在为什么一定要从美国飞回来时,他提及了自己在四中时的语文老师李家声。
    所以语文教师要把“美和善”教给学生,激活学生的体验,让孩子们将生活中点滴的美好重新拾起,这样才不会出现学生宁愿写小狗小猫的母爱也不去体恤自己的母亲;才不会出现在读《背影》时不被父亲感动却反而是看到蹒跚、臃肿背影时候的嬉笑。
    我们常抱怨每天都这么忙,忙着批作业,盯学生,回想最近都看些什么书,竟然会发现除了教材,已经好久没看书了。
    学习是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语文教师更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老师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着他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把知识教给学生。
    那天范老师来听我课,正好讲《公输》,里面有这么一句“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我于是很得意地讲到了什么叫云梯,并且举到了电视当中攻城时候用到的梯子。谁知下课之后范老师告诉我那根本就不是云梯。我惭愧极了。固然中考是不会考到所谓云梯的,但这叫知识。
    我们不仅要自己读书,还要教孩子读书。北大教授曹文轩说: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打底子的书,并且要重视摘录。如果我们在读一本书时,发现没有什么可摘录的词、句、段时,就应当让它去它该去的地方——垃圾桶。
    要把知识转授给学生,除了要自己有一桶活水之外,上课还得吸引学生。首先要有特色。又要说到李老师了。《离骚》是李家声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不知读过多少遍。
    李赛回忆着:先生朗读《离骚》,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我们描述屈原与江边老人对话时,感觉屈原就在这里,就站在教室里一样。
    “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追星的年龄,很容易被面相、服饰等表面的美所吸引。但是那会儿,我是把屈原的画像,搁在相框里。我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情真有屈原。”这是李家声讲《离骚》时定下的基调。在他动情、传神的讲述中,一个个子高高瘦瘦、穿着长衫,临着风,目光傲然,在江边向前走着的屈原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并永远烙印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
    从灾区回来,李赛到教师办公室去看李家声,师生俩又聊到了《离骚》。李赛告诉李家声,虽然只上了两节课,但课后,他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读《离骚》,375句,现在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那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吕春艳老师开《土地的誓言》,包含真情的朗读,富有震撼力的图片,听着,教室里一阵骚动,一个女孩子竟然哭了,因为她想起了她自己的故乡。我想这节课必定会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遇到了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古诗词,是可以唱的呵!”学生们啧啧称赞。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只要一站到讲台,就像演员上场进入角色中一样,李家声全情投入,吟唱时的声音和表情,让听者难忘。
    “第一次见到他,唯一的印象是他的表情很沉静,声音很平和。谁能想到,这个含蓄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放歌呢。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平和中有顿挫,平和中有深情。一首首古诗、一个个名句被他方正地写在黑板上,又脉脉地吟出来,教室里一下充满了温润的空气。”
    古音古韵,被李家声略带沧桑的男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一茬茬的学生,成了他忘年的知音。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老师们也去唱古诗,那要很好的文学功底,我记得我上大学时教先秦文学的老教授就会唱诗,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如何让课上得吸引人恐怕应是我们该考虑的东西。
    比如说抓好新课的导入。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
    又如抓好恰当的提问 。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再如抓好教学演示 。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学演示的运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距离,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吧。这是一个教师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执教茅盾的散文《雾》,文章写在1928年,正是白色恐怖甚嚣尘上之时,作品中的“雾”象征时代的黑暗与污秽。试讲的时候这位教师一开始就先介绍背景,接着理出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的老套式。课堂效果不佳,于是第二次试讲他就让学生先找出文中“晨雾”、“浓雾”、“雨雾”三个词语,说出作者描绘的三幅画面,通过“遮没”、“吞噬”、“抹煞”这些写雾的词语,产生雾越来越浓、越来越令人窒息的强烈感受,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那个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雾所用的“讨厌”、“诅咒”、“宁愿”等词语,很自然地就悟到本文写作的意图和构思的技巧。这堂课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较理想。
    所以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吸引学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课题。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我们教师的工作带着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在放飞“理想之舟”,我们的工作是使每个学生“成为其人”的教育,不仅是心智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浸渍,意志的磨砺,人格的完善。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具有“更健康的身心”。套用一句诗来总结我们的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