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成绩不是他们启动自我学习的目标

而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他们才是真正有后劲的孩子

真正有眼光 有本事的大人

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兴趣和自信

不在“内卷”时代被摧毁

                                                           ——陈瑜《少年发声》


暑假前夕,高中部同学自发组成记者团,采访刚毕业的高三学长学姐们,于是,便有了这些珍贵的「聊天记录」——来自少年的声音。那些带着少年气的回答,像一颗颗闪着光的星子,落进夏天的风里…


本次采访不仅让读者更了解学姐,也传递了关于热爱、坚持以及人文精神价值的力量。

——Grade 10-1 石睿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04_825


本期特邀嘉宾

Grade 12-4 张睿依学姐

“谁说i人不能站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呢?”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08_758


石:张睿依学姐好呀~首先特别感谢你愿意抽空接受我的采访!

张:你好呀 我也非常荣幸!

石:我和学姐第一次见面,大概是在你高二我直升的时候在英语口语比赛的决赛上分到了一组。当时你一开口就是拿奖的水准,气场很强啊!所以就对学姐印象很深刻

张:哈哈哈哈谢谢你啊!我上次听了你的演讲 也觉得超厉害!发音特别好听!很棒的!

石:了解到学姐经常会参加过各种活动,光是演讲上就有不少。我们看到的是你在台上的光芒万丈,但台下肯定有紧张或自我怀疑的时刻吧?

张:当然有啊!其实每次上台前,我的手心都会冒汗,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不管稿子有多熟练,我都会在上台前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有次在后台看到大家都在努力背稿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每个看似游刃有余的表演者,都在黑暗中悄悄握紧过拳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天赋型选手,要说特别的心理暗示好像也没有什么,只是站上台以后,我内心就只有一个想法了:It’s my turn.我只要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就行了。

石:嘿嘿学到了。生理反应会不断的带给我们紧张,但每次跨越都很厉害啊

张:是的,不要和别人比较,我只要每次比上一次的自己好就行!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10_898


石:学姐能说说你对英语的兴趣源自于哪里吗?这个很好奇,因为常听你提及,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是语言本身带给你的韵律感?或者接触不同文化的自由感?再有可能是表达中找到自己的爽感?

张:或许是来源于我这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从小接触英语,每一次尝试之后得到的反馈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还有就是Taylor Swift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听她的歌,在她的影响下,我更坚定了我对英语的热爱哈哈哈

石:小学二年级!哇那有11年了

张:我超爱!!!

石:正向的feedback是动力源泉啊——

张:yep!

张:我想喜欢英语还有就是自由感和爽感!其实我是个i人哈哈。但我享受每一次能够表达自己的机会!

石:啊是i人嘛(看不出来)不过确实,MBTI不能定义人的多元

张:对!谁说i人不能站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呢?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12_982


石:那这么看——

“英语对你来说,更像是一把钥匙、一面镜子、还是一个扩音器?(或其他)它帮你打开了哪些原本可能关闭的门,或者让你看到了哪些自己身上未曾注意的特质吗?”

张:其实我觉得你这几个比喻都特别恰当!作为一个特别偏科的学生,是英语让我有了站上一个又一个的舞台的机会,让我能够被看见(当然啦也特别要感谢我们朱老师!)英语真的为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也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像学妹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

石:英语要像救赎一般了——嗯嗯!哈哈,是我们的朱老师返场

张:亲亲朱老师(kiss

石:那我也要夸一下,教我的邓老师,嘿嘿。

我们英语组里的每位英语老师都很有特色,也在外国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英语组里的每位老师都特别特别好!

石:学姐是文科生对吗?(听说历史题全是文言文,于是愈加佩服选历史的这位大神)在看文言文时和看英语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张:可以这么说吗。英语看得懂 文言文看不太懂(doge

石:成立(Lol~Laugh Out Loud )人文不管怎样都有一定的共通性

张:我认为是会的!因为不同的语言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但同时,在用英语构思文章时,我也会时不时使用我的“中式思维”,写语文作文时,我也会联想到自己看过的一些阅读理解。就像你说的,人文学科都是互通的~

石:用实际例子来解释,让这个抽象问题清晰明了了很多

英语在你这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而真正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

张:是的!我喜欢你这个表达!英语除了作为一门学科以外,更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如果单纯作为一门学科来看的话,或许会少很多乐趣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15_223


石:平常学姐一般都是怎么将英语融入你自己呢?(你也会刻意背单词吗?)因为确实单词量是个挺难过的关

张:首先词汇量肯定是很重要的!我高一高二的时候一直有在背单词(非常枯燥。但是回过头来看就很有成就感!)平时做阅读理解时我也有在积累生词。当然了,上课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因为老师可能会讲到一些我们平时容易漏掉的熟词生义。空闲时间我会听听Taylor Swift的歌,看一些美剧锻炼语感(我觉得犯罪心理很好看)

石:哦——嗯,看来我得好好下功夫了(认真)

现在有一种现象,是因为理科比较耗时间,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语文和英语课上用来学学理。(我其实也尝试过,并且很爽!在课上写别的作业)但后来吃了考试成绩下滑的苦,立马就意识到语言这种东西就要功在平时

张:英语真的很看重积累!要多回顾 在英语上付出的时间不会辜负我们

石:要好好珍惜这种付出能有成效的学科!哦对,前面提到学姐,在英语这方面的兴趣和热爱,但有时不免会对此,有些怀疑:纯粹的热爱和兴趣,真的足够支撑一个人走完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职业生涯吗?会不会有一天“兴趣”被现实消磨殆尽?

张:其实是会的。只要英语没有发挥好,我就会“emo”好久。越擅长的领域我就想发挥得越好。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马上要志愿填报了嘛,我一直在纠结是否应该填报英语专业。这好像是所有追梦者都会经历的隐秘疼痛——就像捧着一盏玻璃灯穿越风暴,既要小心守护那簇火苗,又要承受玻璃被冰雹击中的裂纹声。  

但又或许是我过于理想主义,我认为,如果我有机会把兴趣作为职业,我会1000%投入其中,在我热爱的领域越做越好,闪闪发光!

石:希望学姐在暴风中依然能凝视并保护那簇火苗

张:我们都会的!

石:你捧着的火苗需要氧气,而氧气来自更广阔的世界。

张:而英语就是我通向世界的入场券。

石:是的!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敢于让热爱在现实的熔炉中百炼成钢。”这句话放在学姐身上一点也不为过(让我再编一编)当冰雹再次击中灯罩,你能轻笑一声:“裂痕?那不过是光将要溢出的地方。”

张:我喜欢!!

石:还有类似的担忧就是,如果“会说英语”本身不再是核心竞争力,那么投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去专门学习“英语专业”,它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在哪里?会不会毕业时就面临“专业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张:这好像是整个社会一直在担忧一个问题,但我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当机器在模仿人类时,真正的语言工作者正在发明新的人类。就像望远镜普及后,天文学家反而发现了更多超新星——工具民主化从不是专业的末日,而是专业涅槃的助燃剂。”当英语成为基础工具而非稀缺技能时,“会说英语”好像是人人都该掌握的技能。英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再在于“正确”,而在于AI无法替代的温度。

当我在翻译软件中输入“内卷” 翻译软件给到我的词是“Involution”看着好像是对的,但就是差点啥,但后来我去咨询了老师,老师给到我的词是“rat race”是不是一下子就形象了!我想,这就是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至于就业问题,四年以后我再给你答案!

石:啊,这就是有些翻译为给我们的电子榨菜吧,幸好还有一群专攻语言艺术的人,才得以保留一些人文中珍贵的东西,哦那个好形象呀!rat race 

张:是呀

石:好,那我们一起等四年后学习的好消息(fireworks

张:我突然想到巴斯光年的一句经典台词“To infinity and beyond”飞向宇宙浩瀚无限。这也是我想送给你的!(虽然有点中二哈哈哈)

石:谢谢学姐!又学到新句子了!很感谢学姐愿意参与我们的采访,今天的采访就先告一段落了

张:也谢谢你!也希望你一切顺顺利利!


微信图片_2025-08-24_125617_634

——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时,她用巴斯光年的“To infinity and beyond”与我们告别。这句话像一颗星星,落进夏天的风里——原来青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永远愿意出发。


这世界的每一份相遇都很奇妙

从学妹-学姐 学弟-学长

到彼此生活里的良药

那一刻 “友”你真好啊

少年发光 生活有糖

和有趣的人分享

才不枉 锡外一趟


听见你们的声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