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于先,愤而启发

                          ——文言文教学之体会

无锡外国语学校     盛夕武

 

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觉得越教越轻松,特别是文言文,真的。一般而言,一篇文言文是越教越熟,越研究越透彻,方方面面应当是越讲越多。但我是越讲越少越讲越精,而学生是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效果自然也是越来越好。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指导自学。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要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布置预习,即自学。要先读后译,做到会读会译,至少是基本会译。翻译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文言词典,结合语境,推断猜测。紧接着是反复朗读直至会背。为了保证效果,防止分化,自学最好用课堂时间。特别是基础较差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更要用课堂时间完成,包括读背。自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独立完成一张知识过关卷(即相当于一份知识全面的学案,一般安排在课外完成)。每一篇文言文的过关卷都是我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配套练习、古文知识点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撰的。主要包括解释加点的词(30个左右)、辨析一词多义(一般都有“之”“以”“而”等)、指出通假字或活用的词、填空(一般含文章主题、写作特色、内容理解、重点名句等)、翻译句子(一般不超过五句,肯定是经过反复斟酌的重难点且常考的句子)。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要求学生将过关卷答案另做在一个古文专用本上(为减轻学生负担,可不抄原题),先留着空白卷,以便于背记和检测。

第二步,质疑解惑。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要鼓励和调动好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踊跃辩答。这里,老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的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自信应对,尽可能精准作答。特别要突出预设的重点和难点,即当学生问到预设的重难点问题时,要借机举一反三讲清讲透;而当预设的重难点问题最终也无人提出时,老师要煞有介事的反过来问学生,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这样的课堂,常常是生成远超过预设,思维火花不时碰撞,师生讨论热烈辩答精妙,重难点得到充分突出和强调,因而注定是最开放最高效最考验师生的精彩舞台。

最后一步,巩固检测。经过自学和质疑解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当没什么大问题了。接着就是巩固知识掌握重点和考点了。在巩固之前,一定要把学生做的过关卷的答案对好,防止学生背错记错。最后的检测环节也十分重要,可以灵活选择时间采用多种方法。如刚学完后、单元考试前、期中期末考试前或突然袭击。但无论选择何时采用何种方式,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要像正规考试一样监考,二是要及时批改打分并督促订正。这样,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绝对是有效可靠的。

如此,也许有人会问,这样教学一篇文言文用时太多了吧。其实我只是把老师串讲的时间还给了学生,用时一点都不多。可以说,给二十分钟让学生读背课文,给二十分钟让学生当堂对照注释查查词典写翻译,绝对比老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又同时让学生逐字逐句记下解词和译文强得多。不是吗?也许四十分钟还不够老师讲的,而且,逐字逐句串将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这一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便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会心生厌倦。然而重讲解轻自学甚至没自学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依然被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当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宝。其实,这种灌输似的文言教学法,早就被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唾弃和批判。这种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传统,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法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不妨看看过去私塾老先生教授古文的情景:先生端坐在台前,学生一片声的读背着,有背好了的便到先生前“过关”,倒背如流后,先生才问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有,先生便有针对性的讲解答疑;没有,先生便问学生一两个问题,或者立马让学生回去,从不啰嗦,更不会逐字逐句串讲。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经典!

一句话,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就运用并总结了最有效最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法,即自学在先,愤而启发。我们何乐而不用之呢?同行们,不要再做那劳而无功的事了。更不能再做为了应试要求学生将整篇文言文翻译都背下来的害人的事了。同志们,让我们勇敢的返璞归真,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传道授业解惑,让国学经典华夏文明传扬世界,泽福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