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智慧”要不得
盛夕武

    初读徐丽琴的《为谁而玩》,觉得里面的一则心理寓言故事很有意思,一是那位老人的智慧让人叫绝,二是由孩子身上暴露出的人性的弱点让人深思。细品多次,想法很多,五味杂陈。
    那则寓言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老人不堪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表示“感谢”。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出来给了每人15美分。虽然减少了点,但孩子们还是觉得不错,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为他玩了。
    于是,孩子们再也不来了,老人又过上了清静安详的日子。这里,老人显然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略施小计,把孩子们“为自己快乐而玩”的内部动因变成了“为得到利益(美分)而玩”的外部动因,温柔而文明的“赶走”了嬉闹的孩子,达到了目的。但我认为这样的“智慧”要不得!试想,若这群孩子经常被这样充满“智慧”的“赶走”或“请来”,那么,他们便会早早的就有了“商业头脑”,小小年纪就会满身铜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当然,我们没有权利指责这位老人,因为他只是用了点小谋略净化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说,他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他不是老师不是圣人,他没有义务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成长、今后的发展,甚至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但我们其实都知道,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历经世事的老年人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人的做法确实是不妥的,他的这种用在孩子身上的“智慧”是要不得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出于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而采取的物质和金钱激励也是要不得的。否则,“为奖励而做好作业,为金钱而考高分”便会极大的削弱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和健康情趣,长此以往,这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使孩子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家长而学,为别人而学,更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现实,人生观价值观更是会扭曲变形。荣获“全美最佳教师”的雷夫•艾斯奎斯在转变“小魔鬼”似的学生的时候都慎用物质和金钱的激励方法,他认为:用礼物和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十分危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体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励。卓越的教学是向孩子作出良好的示范,让孩子们推动自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也就是说要孩子自我成长。因此,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成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令人尊重的老年人的以身垂范是何等重要啊! 

(该文荣获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洗砚池杯”杏坛随笔一等奖,并刊发于《无锡教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