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把更新学科知识放在首位
 
    新课程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说法耳熟能详。从专家到一线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往往被放在第一位,于是专家忙着开书单,教师忙着“阅读、实践、反思”,与课程一同成长,与学生携手发展,这样做似乎现在的教师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只是茶壶里的馄饨——倒不出而已,只要掌握了教育理论,学会了教学,教学质量就会在增,专业成长指日可待。
    的确,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会教学非常重要,但这毕竟是第二位的。对教师而言,第一位的应是学科知识,这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本钱,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够,学什么教育理论都无用!但在新课程的浪潮中,教师学科知识的更新远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从通识培训到学科培训,大都围绕怎么教而展开,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少之又少。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以生物学科为例,由于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新课程所用教材大量吸收了最新的生物学成果,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内容都已成为教材正文内容,而不是以往的课外阅读材料,生物学教材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大量日常的生物学技术也进入课程,如果酒酿制,腐乳制作,果醋制取,植物芳香油提取等,这些以往可能是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成了选修生物的学生学习内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思想与方法也大量进入教材。这些知识对生物学教师而言几乎是崭新的,但在各种培训中对这些内容也是文本培训多,实际的参观,操作,动手实践少之又少。教师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导致教师麻木地,毫无辨析地接收教科书知识,再转手卖给学生。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教师连教书匠也不够格,因为你桶里的水太少,太陈旧了。
    有人评价语文教师“视野不宽,底蕴不厚,情趣不多,教学乏味”,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其他学科教师的真实写照呢?以计算机教师而言,真可谓“一天不学,自己知道,几天不学学生就知道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计算机教师知识的老化速度,唯有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追赶学科发展速度,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计算机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要渊博得教科书对他来说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他的教学才会居高临下,举重若轻,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在新东方教新概念的教师必须能背诵全册课文才有资格上讲台,有了这样的功底,学生才会趋之若鹜。北京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被学生尊称为“google”,因为无论学生问到什么,他都能出口成章,随便拈来背诵一段。上语文课,讲屈原,老师能背诵《离骚》全篇,讲先秦散文,《论语》、《老子》老师会出口成诵,讲唐诗宋词,无论长诗还是短句,老师更是信手拈来。这样的教师才会成为学生的“知识之师,文化之师,精神之师”。
如何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江苏省名教师、小学自然特级教师张洪鸣为大家做出了榜样:他从师范毕业后,执教小学自然课,一方面重将中学的理、化、生、地教科书请上案头,《十万个为什么》随身带,孜孜不倦地攻读《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史》等十几部哲学著作和科学书籍,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不失时机拜果农、花匠为师,向医生、科技人员讨教,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反复读教材,提升解读教材功夫,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问不倒哥哥”。张老师的学科知识学习应该给大家提供了启示。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形势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是学者,在教育专业方面是专家,成为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双专家”,而学科专业水准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潮中,教师有必要对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保持一份清醒。
                                 
                                                   摘自2009年2月5日 无锡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