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浅谈批评的艺术

                                 无锡外国语学校   高立

    批评和表扬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两种基本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表扬,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往往引起学生反感。换句话说,教师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如果批评的方法不得当,就会使矛盾激化,适得其反。
    怎样才能提高批评效果,达到批评的目的呢?反思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感到在批评学生时,首先应端正态度。正确的批评态度是达到批评目的的前提。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批评态度,不少教师认识并不清楚。一些教师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批评观”,使得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威胁式批评。威胁式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再这样的话……”“否则……”之类最后通牒式的语言。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今后不能再迟到,否则就别进教室!”有的教师为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让学生叫家长到校进行协商,但学生常常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结果惹恼了教师,教师就甩出这样的话:“我告诉你,明天再不叫家长来,你就别来上学了!”威胁式批评只会产生负效应。一方面威胁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学生很难听进教师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诸行动,时间一长,教师说话就会失灵,教师的威信也就丧失了。
    二、羞辱性批评。羞辱性批评就是用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一次,期中考试后一位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发现老师判错了自己的试卷。站起来向老师指出。这位教师不但不接受学生的意见,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瞧瞧你考的那几分,还有脸提问题!”这种批评就是典型的羞辱性批评,很容易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这两种批评,由于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有所改进,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批评学生时,如果能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在山中茅屋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东翻西找,老禅师知道小偷是不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的,便从容地走进屋里,对着已躲藏在门后的小偷平静地说道:“你走这么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便脱下自己身上的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小偷一言未发,夺门而出。望着消失在朦胧夜色中小偷的背影,老禅师慨叹道:“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归家的路程。”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觉醒来,出门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僧衣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了门口。老禅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老禅师的故事教育我们,对待迷途的“羔羊”,并非要一味的批评指责,要讲究艺术,要充分利用道德感化的力量,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爱心,激发战胜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批评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批评的道德性质,取决与批评的分寸和威信。” 那么,怎样使批评具有艺术性呢?
    一、笑容满面,以爱感生。 
    教师批评学生固然需要威严,需要掷地有声,需要鲜明的观点态度,的批评远胜于板着面孔的空洞说教。往往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情理交融的话语,甚至拍拍肩膀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最理想批评效果。但也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而有度,目光中包含着和蔼、和气,表情中充满着关怀、关爱,言语中充满事实情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态度亲切
    二、明话暗说,旁敲侧击。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他看见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办公室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块。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他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响鼓不用重槌敲,明话暗说,让犯错的学生明白事理,体会老师用心良苦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三、严话宽说,以情服生。
    许多时候教师大发雷霆,苦口婆心,而犯错误的同学却无动于衷,我行我素,或干脆有看你老师能把我怎么着的抵触情绪。学生犯错给予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老师过于严厉和粗暴,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迁就和纵容。但人谁能无过,重在知错能改。我们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让犯了错误的同学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爱护以及他的错误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最终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许多同学都在认真听讲,但有一位同学却始终低着头,不知在做什么。我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他的跟前,发现这位同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漫画书。当时心里挺气愤的。但我没有停下来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的收起了漫画书,又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了讲台前,把书放在了讲台上。下课后,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的来问我要漫画书,并且说:“这本书是同学某某的,我今天刚借来看的。老师能不能还给我呀?下次不敢了。”在我的印象里,这位同学平时上课就喜欢做点其他事,甚至有时候不大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的批评已经司空见惯了,再批评他可能也不会有大的效果。于是我对他说:“我不想评价你的行为,老师相信你自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你可以凭自己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赢回漫画书。” 到了下一节课,他果然听讲认真,精神抖擞,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最终这位同学靠着自己的努力换回了那本漫画书。可见,批评的效用不在以势压人,而是以正面诱导为主,寓情于理,严话宽说,以深厚的“教师爱”感化学生,引起感情共鸣,这样既教育了学生,提高了学习热情,又不至于挫伤师生感情。
    四、适时冷却,自我反思。
    学生犯了错误,有时的确让老师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老师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改正错误。另外,对于性子较为急噪,脾气大而任性的犯错学生来说,硬碰硬,反而使师生之间产生隔膜,严重的会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因此对待这类的受教育者,不能采用体罚的手段,也不能采用狂风骤雨般的批评,而应该等待时机,把他放在一边,漠视他,给予思考反省的余地,也就是说给予冷处理。等他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时老师再给予批评教育,指出其错误,我想效果会更好些。
   五、选择场合,保护自尊
   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切忌动辄发火。特别要避开在公共场合大动肝火地训斥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老师的怨恨心理。而是应该选择周围无人的场合进行交流。习惯上批评教育的空间往往选择在办公室和教室中,这些地方不失为批评教育的较为理想的环境,但也有其不妥之处。对于经常光顾办公室或受批评较多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防范意识,产生反感和厌倦,从而造成情感交流上的障碍。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而言,到教师办公室或在教室中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会伤害到他的自尊,怨恨老师。如果教师和受教育者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空间范围内,如校园的花园、草坪等地方,容易营造平等的氛围,缓解受教育者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很好的起到批评教育的效果。批评有艺术,讲究技巧的批评,艺术的批评,宛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道是无情却有情”。老师要用自己全部的热心、爱心、信心、责任心、童心和恒心,去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对学生的教育,研究教育和批评的艺术,才会收到“春风化雨”、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