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香港,锡外学子还带着一丝羞涩,接机时轻声问好,眼中满是对新环境的好奇与紧张。但港方导师Joey在之后的研学过程中很快发现他们的特别:会后自觉整理桌椅,按时遵守集合原则。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042_465

“你们是我带过最有素质的宝贝!”——Joey

未来的路很长,能遇良师益友是幸事。见证大家的成长与蜕变,由衷欢喜,但更要记得:努力不能停,要一直向前呀。——Ms.Li


在香港,我们感受到了很多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地方。

仍然会有直接学习(直接输出型)的课堂eg.江教授无限汽车充电讲座,当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但更令我们改观的是,自我主动学习(间接学习)的时刻。老师并非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任务的“设计师”和“引导者”。当接到“故宫课题”或“模拟面试”这样的指令时,真正的学习才拉开序幕:查资料、小组讨论、独立撰写报告、实战演练…… 整个过程要求高度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052_424


解决问题的汗水

灵光一现的兴奋

团队协作的磨合

最终内化 深刻回忆

……


Part1:自主探究Change!—— 故宫Group Project:拒绝"知识投喂"

当Group Project (小组项目)遇上紫禁城,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质变——从被动的“喂食”转向主动的“挖掘”。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书画,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脉络。其建筑与布局巧妙融合中西风格,既呼应北京故宫的底蕴,又独具香港的地域特色。

博物馆成功地将中华文化瑰宝与创新互动技术相结合,使厚重的历史更易于被当代观众理解和欣赏;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香港作为国际窗口和中西文化交融枢纽的独特优势——门口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打卡拍照便是明证。我尤其欣赏每个展厅结尾设置的互动区域,这种沉浸式、参与式的体验,让人真正乐在其中。

我们在香港故宫做了第一个小组作业。能看出同学们都在认真拍照和阅读文物解析。从一开始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他们逐渐转变为真心想去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主动学习知识。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105_104


我所在的小组组员,性格虽然内敛,但他们在作业中呈现的评价内容却清晰展现了投入与思考:文字虽不华丽,但条理分明,紧扣他们观察到的展品细节,尤其对一些工艺特征的解读。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并将观察思考内化后真诚表达的过程,正是实践学习中拒绝“投喂”,实现“自主探究”最珍贵的蜕变。

作业推进中曾遇挑战:要赶出一份小组作业时,我前后发现时间不够且文案都不太会写,很慌,反倒是小刘同学效率很高得整理出照片,在稳步推进度条,还会安慰人——如果不是她,我真的很难“回归”。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109_124


这次经历再次印证:“好好听人说话”,“理解信息”,“学会表达”这些能力稀有,但重要。同时作为leader,更要善于发掘组员优点,将任务匹配给最适合的人,才能人尽其才,最大化团队效能呀——也是“主动探究”的团队协作之道。



Part2:跨界内容Change!—— 外教Mike的"超纲"Interactive(互动)课堂

Mike老师的课堂,没有边界。因为他深知,真实的世界远在课本之外。他的教学,是一场充满惊喜的“超纲”之旅,核心是深度的 Interactive(互动)。

·打破知识壁垒:从语言到生活

Mike的英语课,远不止于词汇语法。他巧妙地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场景,鼓励我们用简单词汇大胆交流——这种教学策略非常合理且高效,因为当语言输入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但又不至于造成理解障碍时,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但这只是起点。他真正的“超纲”在于,将课堂延伸至语言之外的广阔领域:团队协作中的矛盾化解、领导力的本质、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些关乎“如何做事”、“如何相处”的软技能,成为他课堂的核心议题。他用亲身经历的故事、精心设计的团队游戏,将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可体验化,远比课本理论更震撼人心。一句“自己是自己的领导者”,瞬间点燃了我们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112_475


·颠覆传授模式:深度互动

Mike的“Interactive”绝非表面热闹。他摒弃了单向灌输,以互动作为驱动学习的引擎:

他毫无“权威”包袱,乐于分享,真诚地向我们学习中文——这无形中减轻了学生接触新老师的心理压力,换来我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身体语言丰富生动,如同“演绎”故事,让抽象理念变得可感可知。课堂设计充满小游戏,知识传授让位于亲身体验。通过游戏,我们不是在“学”合作与沟通,而是在“做”中深刻体会其精髓。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115_812


·回应缺失:填补应试之外的空白

Mike没有教我们那些课本上该有的,或者说一个学术课堂的知识。他曾坦言:“我知道你们学术成绩都不错,但这不是我想教的——太少的老师会跟学生谈论怎么生活。Just live your life!” (活出你自己的样子)当他分享个人经验时,这些真实案例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能激发思考共鸣。当他教我们关注Coope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沟通),leadership(领导力)时,更是在启发我们如何在纷繁世界中定位自己、活出自我。

如此这般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具体的知识点更持久、更深远。


Part3:蜕变Challenge!——Pre×模拟面试,解锁不一样的自己

在本次研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小组都带着任务:课题汇报presentation+模拟面试。以下是一些同学们的亲身感受:


当课堂上的理论 公式

真正融入眼前的现实问题

当分析维港的发展模式

探讨故宫文物的当代价值

不再停留于书本

那种奇妙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它真切地印证了内心的感慨:“The best classroom should resemble a bridge——one end connecting formulas, the other leading to possibilities that change the world.” 最好的课堂确实应该像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基础理论与公式,另一端则通向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微信图片_2025-09-19_152132_64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会记忆、无法转化、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终究是空中楼阁,绝非时代所需的人才。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在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