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高一德语班的同学们有幸受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中国研究院的邀请,走进这一工业4.0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研基地,开展了一次富有深意的双语研学实践活动。
在这里,同学们不仅亲身感受到智能制造的魅力,体会到严谨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更在与尖端技术的对话里,读懂了 “以科技筑梦,强国有我” 这八个字沉甸甸的时代分量。
从语言到科技:跨界学科的崭新尝试
作为德语班学生,孩子们凭借语言优势,更早接触到德国工业文化与先进科技理念。而此次 KIT 研学,正是将语言学习与工程教育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 —— 让课本里的德语词汇,变成解读智能制造的 “钥匙”。
从工业1.0到4.0的演进,研究院专家为同学们系统解析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概念——包括“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德两国智能制造战略的异同与互补。
体验工业4.0:在协作中理解“高效”真谛
在工程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组参与“机器狗”模拟产线的实战任务,完整体验从零部件采购、组装生产到质量检验的全流程。通过实时传感器监测、协作机器人(Cobot)操作与流程优化,工业4.0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协作的真实体验。
“如何减少等待时间?”“哪一环节是关键瓶颈?”——孩子们在热烈讨论中践行“精益思维”,真正认识到高效协同的系统价值。
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创未来的思考
随后的研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人机协作的边界在哪里?”等议题展开深度思辨。有同学分享:“AI不是对手,而是伙伴。未来的工程师,应懂AI、善协作、能创新。”这一观点也与KIT专家的寄语不谋而合:“未来的工程教育,不只是传技,更重在培养系统思维、人文关怀与跨领域协同的能力。”
致敬历史,走向未来:少年的担当与梦想
从观看九三阅兵到体验KIT智能产线,同学们认识到,“强国有我”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真实的使命。站在实时跳动的工业互联网大屏前,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与数据,更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脉搏。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交汇,既需要坚定的意志,也呼唤创新的智慧——他们正用思考与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强国篇章。
成长,在实践与思考之间
这一次研学,犹如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他们见证科技如何温柔而深刻地改变生活,也更加明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在团队中理解协作与担当。
语言成为连接的桥,工程成为筑梦的路,思辨成为指引的星。
愿他们始终保持好奇与勇气,温暖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强国有我,是孩子们向世界发出的、自信而温柔的成长宣言。
这一次,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未来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