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应该采取什么方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校掀起了“集体备课”的热潮,以期达到思想碰撞、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包产到户”式
    学校教研组将各章各节备课任务以“包产”的形式分配给每位教师,教师完成任务后,由教研组装订成册,分发到教师手中,谓之“集体备课”。每个课时备课旁边有一个“修正栏”,意在让老师在授课前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姑且不谈教师是否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单就其形式来看,就违背了“思想碰撞”的真谛。
    二、“独领风骚”式
    每每集体备课时,校领导就会提前指定一位资历深的教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作系统的讲解,谓之“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则成了集体备课中事实上的陪衬人。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模式统一化,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本来意义。
   三、“众说纷纭”式
    每次集体备课时,同学科的老师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由于预先没有统一的规划,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开展集体备课呢?
    首先,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把握所教学段在课标中的基本要求,熟悉教学内容,为参与集体备课做好准备。
    其次,要计划好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放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上,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三,针对计划,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重点讨论,这是能否落实课改理念的关键。必要时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本学科教师的常态录像课,以使讨论更加深入有效。
    第四,做好集体备课笔记。因为集体备课是“团体的产物”,教师只有将“思想碰撞的结晶”带回去,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当然,各校情况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师水平不同,我们应更多地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更为积极有效的集体备课形式。

                     摘自:中国教师报 作者:焦红兵 黎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