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夜里雨过,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其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清明将至。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出它淡淡的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一千多年前,在那漫天丝雨中,青衫落拓的诗人就曾凄声苦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往今来,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逝者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可是我想,思念也许不是淡了,只是深藏于心间,深隐于岁月罢了,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浓烈的思念又会喷薄而出。正因如此,清明作为一个扫墓祭奠的日子,才有了它的意义,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节日,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高一2班 龚思语


2


(二)

微微细雨,濡湿了清明的天地。

先祖的墓前,亲戚们当初不知是以何等悲痛的姿态将亲人埋葬,如今却能轻松自在地侃侃而谈,仿佛那逝去的人还在一般。除了跪拜不可以少之外,仪式皆被简化,人们不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却更倾向于直接的情绪表达。我无从得知这些小盒子里盛放的灵魂生前都是怎样的人,既是赐予我生命血脉之先辈,我惟有敬重。

跨了两辈以上的墓,便几乎无人问津了。当记住你的人越来越少,你留下的意义便愈发的淡了。

清明它不该只是严肃哀伤的,就像千年前的杜牧,断肠之后还有借问酒家何处的洒脱与浪漫;就像现如今的人们,大醉一场之后依然有清醒地投入生活的激情。当新生的婴儿又在母亲怀中啼哭,当幼嫩的绿芽从土地中萌出新意,我们该知道,那些逝去的灵魂,重又回归天地,带来了生命的传承。

我感受着鼻尖朦胧的凉意,迷迷糊糊地嗅到了清明的酒香。不知这一瞬,又有多少死亡与新生的交替。

——高一2班  包静怡



清明,处仲春暮春之交,既有踏青赏春的欢笑声,又有死生别离的哀伤泪,而更多的应该是流淌在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的慎终追远的精神——追念先贤,知道自己的来处,从而不忘初心;敬畏生命,思考人生于天地的意义,以便更好地投入生活。缠缠绵绵寒食雨,浓浓淡淡清明情,交融成同一颗华夏儿女心。

——汪霞老师 点评


3

配图:高一艺术班 蔡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