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全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课文第二部分上,通过法布尔小时候因好奇捉纺织娘结果迟回家和八九岁放鸭子时在池塘边观察采集昆虫却不被父母理解这两件事,让孩子从内心感悟法布尔对昆虫,对自然的痴迷。

既然是重点,就不能泛泛而讲,应该以一种清晰明了又给人深刻印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想来想去,还是用批注式阅读。

在讲到第二件事,也就是课文的第四到第十自然段时,我第一次将批注式阅读引入教学环节:“自由朗读课文第四到第十自然段,在你认为能看到法布尔对昆虫迷恋的地方作上记号。也许,这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已经让你被深深感动,你可以把你读到的、想到的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旁边,待会儿说给你的同学听。”在给足时间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从‘蹲下来静静地观察’中看出法布尔看得很仔细,要不然也不会蹲下来还很安静地看呢。”虽然感想说得不是很深刻,但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嘛。还有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从第九小节的‘很不情愿’看出他一点都不想扔掉小昆虫,他很宝贝小昆虫的,而且他不是把小昆虫扔进垃圾堆,而是‘放’进去,好像不想让昆虫受伤似的。”说得多好,已然能穿行于字里行间了。当我表扬这个孩子能扣准字词谈体会时,邹雯雯站了起来:“还有第四小节‘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这个‘就’字让我看到他把鸭子赶进池塘后马上就去逮蝴蝶了,当中都没有停顿的。”我正在品读她说的这个“就”字,就听见底下有同学轻轻地说:“一……就……”。是啊,这句句子不正是“一……就……”句型的变化吗?能抓住关键词牵出句型进行分析,怎么不值得表扬?

应该说,首次尝试批注式阅读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紧扣教学目标,将重点难点一网打尽。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给出深刻的见解,但至少获得了一种阅读方法,在完成阅读理解或自行阅读时有了依据,避免了天马行空乱猜一气的现象发生。其次,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体会受到了尊重和认同,学习的积极性更大了。最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被人认同,他们在阅读时会更细致地捕捉内心一闪而过的想法,并尽可能地用让人信服的语句表达出来,无形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合适的时候,我还要尝试批注式阅读这一形式,变“我听”为“我说”,让一个人的思维去激发更多人思维的迸发,让阅读充满学生的个性味儿。